选择工厂人员定位系统的常见误区

随着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和工业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工厂建设人员定位系统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员工安全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在选择和应用这些系统时,我们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定位精度越高越好?

工厂建设人员定位系统,很多人误以为定位精度越高越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定位精度的高低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定,对于绝大部分场景来说,米级的定位精度已经足够满足需求。过高的精度可能会导致实施难度的增大和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在和客户沟通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要求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别。然而,实现这一精度往往需要采用RTK、UWB或者蓝牙AOA等高精度定位技术。使用这些技术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度,但却需要在室内外架设大量的基站,这不仅大幅增加了成本,还提高了系统的实施难度,而在很多危化工厂的场景,凡是涉及到布线施工和带电、动火作业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在追求定位精度时,必须综合考虑成本、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

误区二:一定要通过内网传输数据?

在选择数据传输方式时,很多人默认认为通过内网传输是最安全、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实际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公网传输和自建LoRa网络两种方案:

1. 成本比较:

通过公网4G传输数据通常需要与运营商合作,这就涉及到数据流量的费用。但现在运营商针对物联网卡的收费现在已经低至每个终端每月几元钱,使用成本已经非常之低。相比之下,如果自建LoRa网络不仅需要投入LoRa基站和网关的硬件成本,实施部署和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2. 通信质量对比:

在工厂场景中,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4G网络的通信质量由运营商把关,通常较好。相比之下,LoRa虽然在长距离传输和穿透障碍的能力方面具备某些优势,但是因为属于窄带网络,传输速率很低,时延较大,当有大量并发响应的时候,网络容易发生阻塞。所以从通讯质量来说,公网传输占据一定优势。

3. 部署难度对比:

部署公网4G传输相对较简单,只需要建立与运营商的合作关系并使用现有基础设施,不需要额外布设基站。相比之下,自建LoRa网络需要设置基站和网络设备,部署相对复杂,但它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安排设备位置,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覆盖范围。

因此,在选择数据传输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通信质量和部署难度等多个因素。一般来说,有公网信号覆盖的地方尽量推荐使用公网通信;在一些偏远的矿山或厂区,如果没有公网信号,则是可以使用LoRa技术构建自有网络进行通信。

误区三:定位卡功能越多越好?

一些人可能认为定位系统的功能越多越好,除了定位功能外,还希望叠加实时视频、语音通信等多种功能,但这种多功能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情况如何?

采用过多的功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导致系统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功能的增加,系统耗电必然大幅增加,但由于随身携带的定位卡或定位终端因为体积的限制不能采用太大容量的电池,导致续航时间大大降低。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定位卡续航时间不到一天,这就要求用户必须每天充电,使用体验较差,导致后期工人抱怨很多。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相比功能的繁多,续航往往才是刚需。所以我们在选择定位系统时,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选择适当的功能,避免过度设计。

综上所述,工厂建设人员定位系统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场景和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避免陷入常见的误区。在工业4.0的时代,科学合理地运用技术将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